日前,一年一度的学生社团招新工作大幕拉开。《如梦霓裳》的汉服,清新隽逸的书法作品,流传千古的唐宋诗词,沁人心脾的现代诗歌,会通古今的史学文化,绵长优雅的古韵《诗经》,以武会友的传统武术……这些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,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精髓,为学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,让这被青山绿树围绕的校园更多了一层文化底蕴。这些传统文化类社团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青睐。与此同时,为了进一步浓郁社团文化氛围,弘扬传统民间艺术,学院特邀信阳市潢川县剪影艺术家李天华来校指导,并为同学们展示剪影艺术的魅力。 
在李天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剪影艺术后,我们走进了他的故事人生,在现场招收剪影徒弟之余,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独具魅力的剪影人生。
他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并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在家享受天伦之乐,而是走进各大高校进行讲座,仅凭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薄薄的红纸,剪绘着自己的幸福。
为何会与剪纸剪影结缘?老人欢喜地告诉我们,早在孩提时期他就对剪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6岁时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剪影。几十年来,不管身处何地,他总是随身带着剪刀与彩纸,花鸟山水,风土人情,他都会通过剪影留存下来。在此过程中,他还自学了透视,构图,人体解剖和摄影等相关知识。万事万物在他眼中似乎都有了清晰可触的轮廓。久而久之,他便达到了剪什么像什么的境界。剪影艺术在带给人们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,也让李天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——传承发扬剪纸剪影艺术。
问及为何会决定承担起传承剪影艺术的重任?老人颇有感慨地说:“太可惜了,如果让这门艺术渐渐失传的话就实在太可惜了!”剪影艺术作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,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蒙上了灰尘。追求潮流与前卫的年轻人似乎难以体会剪刀与彩纸所蕴藏的乐趣。面对剪影艺术面临即将失传这一社会现实,李天华老师决定承担起弘扬剪影艺术的重任,将传承剪影艺术作为他的人生梦,并踏上了漫长的圆梦征程。
在他的世界观里,学习剪影艺术就是要有所用,有所为,有所乐。因此,“走五百校,传文化经,行万里路,树中华魂。”便成为他一直坚持不懈的目标。到今天,他已自费前往398所高校进行讲学,向广大青少年展示剪影艺术的魅力。与此同时他更是将剪影艺术带上了国际舞台,他曾应邀出访3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,一位海外华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赞叹道:“古有神笔马良,今有神剪天华!”在老人眼里最值得的骄傲的两件事就是他被尼克松总统誉为“天下第一剪”和在埃及举办个人作品展,并由联合国颁发了荣誉证书。
终于,在他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体会到了剪影的乐趣,意识到传承剪影艺术的重要性,并主动担当起传承剪影艺术的重任,纷纷向他拜师学艺。他说,剪影就是无形的财富,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个真正热爱剪影艺术的人,将此技艺传承下去,让这一艺术瑰宝在时代的更替中彰显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!在他来我院指导和现场招收徒弟的带动下,学院已经有数名同学决定跟随李天华老师学习剪影艺术。他新收的徒弟吴伟伟告诉我们,她一直非常喜欢剪纸,李老师的剪影更激发了她对这门艺术的热爱。她说:“成为李老师的徒弟是我的荣幸,我一定会跟随李老师认真学习剪影艺术,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,更希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!”
剪影,在6岁的孩童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剪纸游戏,而在这位老人眼中却成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平台。在半个多世纪的奔波和努力中,李天华从稚嫩孩童变成了双鬓斑白的老人,剪影就这样伴随他走过了人生的旅途。从游戏到技艺,他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,剪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的人物剪影,更剪出了他用真诚和热爱编织的人生梦。那把剪刀将普通的红纸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剪影,那张红纸也将老人的梦想变成了一幅获得众人称赞的图画。
阳光下,李天华安详地或静坐,或为他人剪影。时光带走了他珍贵的青春年华,却带不走他宏大的剪影梦想。剪刀和红纸下的人生,是如此的安静,却又是如此的充实。这,就是老人所说的“有所用,有所为,有所乐。”